地名“小事”赋能振兴“大业”——“乡村著名行动”在临澧
临澧地处湘西北,属环洞庭湖区丘陵县,全县辖9个乡镇、2个街道、1个高新区、160个村(社区),总面积1203平方公里。这片有灵气、讲正气、好福气的安福大地,是民主革命先驱林修梅、开国大典主持人林伯渠、文学巨匠丁玲的故乡。近年来,临澧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地名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民政部决策部署,在省、市民政部门指导下,按照“抓好乡村著名行动,赋能乡村振兴大业”的思路,将“乡村著名”工作与历史文化传承、乡村产业振兴、基层治理创新深度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保护地名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便利群众生活”“乡村著名行动”在临澧的地方特质。
一、强化顶层设计,凝聚工作合力。临澧县将“乡村著名行动”作为系统工程推进,通过高位统筹、部门协同、试点引领,构建全域联动的工作格局。一是坚持高位推进,强化战略引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乡村著名”工作,专题研究,并派出分管副县长进行现场调研督导。同时,推动将“乡村著名行动”纳入“兴产业、连红线、建新区”重点内容及优化营商环境评议范畴,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为行动落地提供坚实保障。二是坚持部门联动,深化协同攻坚。县民政局党组集体审定《临澧县关于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积极协调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文旅广体、党史办等部门,在和美乡村建设、文物保护、红色传承、国土空间规划等工作中,同步推进地名摸底排查、标志设计安装、特色资源推广,实现“一盘棋”推进。三是坚持试点先行,探索示范路径。精选班子强、产业优、文化厚、环境美的修梅镇(林伯渠故里)为试点,以“红色修梅绿色家园”为主题,打造“以路为媒”的地名文化样板,通过点上突破带动全域提升,为全县行动积累可复制经验。
二、健全工作机制,夯实管理基础。临澧县以社会化、规范化、信息化为目标,完善乡村地名管理全链条机制。一是深入宣传发动,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线上依托微信群、公众号等平台,发动村(社区)工作者、社工、志愿者采集地名信息;线下组织力量深入村组,制作标语100余幅、发放资料6000余份,让群众熟知行动意义、参与方式。二是规范命名流程,彰显地域特色。建立“民意征集+历史溯源+专家评估”命名机制,通过村民大会、党员大会、屋场会、微信群收集意见,联合党史学者、地名专家查阅地方志、族谱等史料,邀请多领域专家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进行专家论证,确保地名“规范有序、尊重民意、凸显特色”。例如,修梅镇肉鸡养殖核心区主干道因系湘佳牧业“全产业链”辐射带,取“湘佳”之“佳”字,融合“产业兴旺”愿景,命名“佳兴路”,既体现产业属性,又寄托发展期盼。三是推进信息共享,提升服务效能。将乡村地名管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构建“一路一档”电子档案库,收录名称由来、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等信息;建立地名信息动态更新与部门共享机制,实时推送至主流电子地图及导航平台,保障地名权威性、准确性。
三、深化融合应用,彰显综合价值。临澧县立足“地名+”理念,推动“乡村著名”与红色传承、产业发展、文化振兴深度融合,释放小地名的大能量。一是赋能红色基因传承,让地名成为“红色课堂”。以地名串联红色记忆,修梅镇以“马灯路”为核心,联动“红星路”贯通林伯渠陈列馆、故居、研学基地,沿途设置红色标语牌、历史解说牌,形成“行走的红色教育基地”。“马灯路”已成为红色旅游核心纽带,年均带动周边景点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让红色文化“活”在地名中、传在行走间。二是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让地名成为“金字招牌”。探索“地名+产业推广”模式,以路名直观传递特色资源。今年,我们贯彻县委一号文件精神和“巩油优果黄花鱼”部署,将安福街道“泉坪北路”更名为“香水柚路”,并将香水柚种植基地全部采集上图,以扩大“临澧味道”品牌影响力。修梅镇将通往阳光玫瑰基地的道路命名为“阳光路”,香藕种植区道路定名“荷花堰路”,红美人柑橘基地道路称作“造果岭路”,既方便生产运输,又成为对外宣传“活广告”,降低产业推广成本。停弦渡镇通过“乡村著名行动”微信小程序,将“停弦黄金硒柚采摘园”标注在电子地图上,带动销量提升25%,让村民切实感受“地名赋能”效益。三是赋能传统文化弘扬,让地名成为“文脉载体”。坚持“保护与利用结合、传承与发展并重”,动员乡镇开展“弘扬地名文化赓续历史文脉”活动,挖掘申鸣古城、宋玉城、丁兰刻木等地名背后的历史故事。以地名文化为纽带,整合太浮山、福船景区等资源,打造“楚墓探秘—宋玉寻踪—红色记忆”三条精品旅游线路,线路名称采用“历史地名+文化主题”形式,增强吸引力与辨识度。通过建设文化广场、编写地名故事、文艺演出等方式,让地名文化融入群众生活,增强文化自信。
地名,是地域文化的鲜活载体,是区划管理的重要基石,更是连接历史与未来、政府与群众的情感纽带。临澧县将持续深入推进“乡村著名行动”,通过规范地名管理、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服务能力和挖掘地名潜力等方式,促进乡村地名管理服务水平整体跃升,切实发挥好地名工作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